从非法狩猎者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员”,一纸相对不起诉,实现了法治温度与治理效能双向奔赴;启动“民生案件优先办理绿色通道”,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跑出检察为民的“加速度”;从对峙到释怀,检察调解如一把钥匙打开心锁,见证着邻里关系的破茧新生……面对一件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侯马市检察院将“国之大者”的担当化作“民之小事”的温度,以“寻真”工作室为依托,建立起具有基层特色的“精度稳质量、速度增效率、温度暖效果”高质效办案模式,让检察蓝既承星火守护法治苍穹,更接地气情暖百姓人家。
精度稳质量
以“显微镜” 雕琢公平正义
“我辛辛苦苦种的玉米被野猪糟蹋了,还不能打猪了?”这是该院在办理一起非法狩猎案时,犯罪嫌疑人郭某对检察官提出的疑问。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条山地区野猪泛滥,郭某种的粮食被野猪损毁严重,在常规驱赶手段均无效后,无奈之下用电子猎捕器将一只野猪电死,其行为涉嫌非法狩猎罪。郭某的犯罪动机是保护农业生产,在综合评估后,该院拟对其作相对不起诉处理,进行了公开听证,并通过耐心细致地释法说理,让郭某对非法狩猎行为深感懊悔,自愿成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员”。
在办案中,检察官还发现郭某属于边缘易致贫户,家中独子残疾,全家仅以种地为生,不知道受到野生动物致害后还可以申请补偿。该院立即开展常态化宣讲,明确郭某所在县是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试点县,村民在村委会协助下申请了补偿。此外,针对该案暴露出的问题,该院向村委会制发检察建议,并与该村人大代表会商,建议其在代表大会上提议更新禁猎区范围。
通过依法精准办案、系统治理思维、服务细护民生的三维一体办案流程,让法理与情理实现了辩证统一,个案办理向源头治理延展,法治温度与治理效能双向奔赴,让一件看似普通的“小案”办成了推动生态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精品案”。
速度增效率
以“加速度”回应群众期待
从接待申请人,到制发检察建议,仅三天的时间,侯马市检察院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帮闫女士解决了由于重复婚姻登记影响其申领独生子女国家扶助补贴的难题,用高效率的办案回应了群众的期待。
闫女士丈夫身患癌症,长期依靠药物维系生命,生活拮据。2023年,老两口年满六十周岁,符合独生子女国家扶助补贴申领条件,却在审查环节被告知存在入网结婚登记时间与结婚证登记时间不符的情况,无法领取该补贴。于是,闫女士来到侯马市检察院寻求帮助。经查,闫女士与其丈夫于1985年6月27日进行婚姻登记,2019年4月因办理房屋过户手续需要使用结婚证,误以为结婚证丢失的二人遂至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补办”结婚登记证书。民政部门遂为其补办结婚登记,婚姻登记时间2019年4月10日,由此出现重复婚姻登记。确认事实无误后,侯马检察院立即向民政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及时撤销闫女士夫妇于2019年4月10日补办的婚姻登记,并协助闫女士开展登报公告等事宜。该局收到检察建议后予以采纳。
每年千元左右的独生子女扶助补贴虽然不多,但对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近年来,婚姻登记领域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较为常见,当事人辗转多个部门,身心俱疲。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燃眉之急,该院启动“民生案件优先办理绿色通道”,创新构建“三维协同”工作模式,通过运用“穿透式”调查核实、“速解式”府检联动、“靶向式 ”长效治理的全链条工作机制,高效破解虚假登记、重复登记等历史遗留难题,为维护婚姻登记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目前,该院已立案办理婚姻登记领域行政检察监督案件17件,纠正婚姻登记错误20对,有效终结了当事人有婚“结不了”、有婚“离不了”的“死循环”争议。
温度暖效果
以 “绣花功” 编织幸福景
一纸立案监督申请,牵出跨越两代人的承包地纠纷;一次检察履职,化解横亘在两家人之间的“心墙”……在办理一起立案监督案件中,侯马市人民检察院既解“法结”又化“心结”,让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重拾烟火温情。
高黄两户人家同属一村,曾是相处融洽的老邻居。2023年3月的一天,高某在浇地时,从黄某家承包地铲取了两铲土,黄某心生不满,与高家人发生争执。期间,高某推倒黄某导致其轻伤二级。黄某的女儿报案后,公安机关经审查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因不服该决定,黄家多次投诉、信访,最终向侯马市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
受理该案后,承办检察官初步认为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符合法律规定。然而,在审查案卷材料的过程中,一份《治安调解协议书》引起了承办检察官的注意,明明已经达成调解协议,为什么当事人会突然反悔,进而导致控告申诉呢?
原来,在本次冲突发生前,因两家承包地相邻,双方多次因为承包地的问题发生争执,此次发生矛盾究其根源也是因为承包地问题。黄某的女儿向承办检察官表示,承包地界限不清的问题已持续多年,导致两家之间纠纷频发,此次高某动手推搡其母亲,他们绝不谅解高某的行为且要追究到底。综合了解的情况,承办检察官敏锐发现,黄家不认可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原因在于释法说理不到位,而要解决黄家人的内心症结,关键在于解决其与高家的承包地纠纷。
为彻底化解双方矛盾,促进当事人从根源上消除隔阂,该院协调村委会、派出所及相关部门对双方的承包地重新进行了实地测量,在双方当事人在场且均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土地登记情况在承包地交界处划定了分界线,让两家的“心墙”化为守护承包地公平的界桩,终结了持续两代人的承包地纠纷。同时,该院召开公开听证会,经过多方释法说理,最终,高某表示愿意给予黄某5000元补偿,黄家人当场表示认可检察机关的审查结果,不会再进行控告申诉。
从“两铲土”的生活琐事矛盾到承包地界限不清引发的“二十年恩怨”的深层挖掘,从精准识别当事人“表面求刑责,实质求公平”的真实诉求到重新进行测量划分承包地,检察机关的调解如一把钥匙打开心锁,让两家的“心墙”化为守护承包地公平的界桩,在法理与乡情的暖阳照耀下,曾经的矛盾化作田间新播的种子,见证着邻里关系的破茧新生。
案结事了不是终点,而是检察为民情怀在乡土大地生根发芽的起点。侯马市检察院以“法治银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既绣出个案公正的“工笔画”,更织就社会善治的 “全景图”,真正成为人民触手可及的法治温暖,使高质效办案成为丈量群众获得感的法治标尺。
记者手记
作为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新时代侯马检察人以“寻真”工作室为依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彭真同志坚持信仰、一心为民、崇尚法治、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范,与“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深度融合,搭建集精品案例打造、数字赋能探索、业务互融共促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和智慧载体,用“如我在诉”情怀书写民心所向的检察篇章,让高质效办案的生动实践浸润在人间烟火中,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着法治的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公平正义之花。